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医疗 > 预防

频繁生病的原因有哪些?这些日常习惯要改

时间:2021-03-09 17:52:40 编辑:本站整理

导读:免疫力低会使人容易遭受各种疾病的侵袭,因此人们需要时刻提高免疫力。下面唯品女人网小编带大家来看一下频繁生病的原因有哪些?这些日常习惯要改。

免疫力低会使人容易遭受各种疾病的侵袭,因此人们需要时刻提高免疫力。下面唯品女人网小编带大家来看一下频繁生病的原因有哪些?这些日常习惯要改。

频繁生病的原因有哪些

1、爱吃甜食:摄入太多糖分不仅使人增重,《美国临床营养学期刊》载文还说,摄入100克糖后,白细胞的杀菌能力至少被削弱5小时。

2、不爱喝水:身体需要大量水分排出毒素,日常饮水量因人而异,但要确保尿液呈淡黄色。

3、脂肪过多:肥胖对心脏、大脑等器官均会有影响,同时还能造成激素分泌紊乱,损伤免疫系统的抗病能力。事实上,身体体质指数BMI超过40的人最易患流感。

4、鼻腔干燥:湿润的鼻腔可以拦截病毒,预防流感,反之,鼻腔太干燥就会给病菌入侵创造机会。如果干燥是暂时的,可以买个加湿器,如果是长期干燥,应咨询医生找出病因。

5、工作紧张:美国心理学协会的报告指出,长期压力会减慢免疫系统的反应速度。纽约大学的菲利普?迪尔诺表示,如果患流感的人还辛苦工作,症状就会立刻恶化。

频繁生病的原因有哪些?这些日常习惯要改

孩子频繁生病的原因

这是因为孩子的免疫力尚不成熟,对抗细菌和病毒的能力较弱。婴儿在刚出生时体内只有妈妈怀孕期间通过胎盘传递的一些抗体,但这些抗体根本不足以保护孩子不生病。同时,很多家庭在孩子上小托班、幼儿园之前保护得太好了,以致孩子接触病菌的机会太少;或是生病后治疗过于积极,致使生病过程没能提高孩子的免疫力。

频繁生病的原因有哪些?这些日常习惯要改

大人频繁生病怎么办

补充维生素

维生素A能保护呼吸道、保护肠胃黏膜;维生素C可以抑制致癌物质亚硝胺的形成、增加白细胞的吞噬作用。所以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能有效帮助提高自身免疫力。

多吃蛋白质

很多人都不知道,其实蛋白质是提高机体防御能力的物质基础。因此,大家平时在生活中一定要多吃点富含蛋白质的食物,比如牛肉、鸡蛋、虾类。

保持乐观情绪

千万不要小看了情绪这种东西,它可以让人向死而生,也可以让人生而复死。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会影响你的肠胃等内脏器官的工作,而且还会一直荷尔蒙的分泌。

参加运动

现代人总是忙于工作,忽视了自身健康状况。其实如果能在下班后抽出30-45分钟运动一下,人体的免疫力将得到大大增强。所以千万别为自己的懒惰寻找借口,为了你的健康,一定要动起来。

频繁生病的原因有哪些?这些日常习惯要改

孩子频繁生病怎么办

按时预防接种

由于宝宝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,对各种病原体如细菌、病毒等引起的疾病不能抵抗,需要借助外来的免疫制剂来提高对某些疾病的抵抗能力。有利于增强体内抗体,可以降低病毒的侵犯,减少疾病的发生。

多做户外活动和运动

宝宝增加户外活动的次数,进行室外阳光浴,多呼吸户外的新鲜空气,也可以增强体质。大自然中的阳光、空气能给宝宝带来活力。在大自然中,宝宝充分接触阳光,皮肤受到紫外线的照射,能使身体产生维生素D3,以预防佝偻病的发生。常常呼吸新鲜空气,能增进宝宝的食欲,使宝宝面色更红润,精神更饱满,体质更强壮。同时,让宝宝经常感受大自然中的温度变化,可以使其自身的体温调节能力得到锻炼,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。

避免接触易感人群

宝宝在6个月前后需要到户外接受阳光浴,同时也需要呼吸新鲜空气,但爸爸妈妈必须注意的是,尽量不要带宝宝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,如大型超市、影剧院、超市、医院等地,因为那些地方人多,难免会有人携带病原菌,宝宝的免疫力较低,容易被感染。建议父母可以带宝宝到空气清新、人少车少的花园或公园散步。

注意个人卫生

要勤洗手,这也是宝宝自我保护的最好方式,但这种方法不能直接提高免疫力,但是,可以降低病原菌的感染,降低患病机率。

坚持母乳喂养

年轻的父母都知道,营养是免疫力的基本保障。爸爸妈妈需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,采取平衡膳食的原则,合理摄入各类营养物质。在可能的情况下,尽量给宝宝实施母乳喂养。母乳是为新生宝宝准备的最佳食物,它有许多优点,尤其在提高宝宝免疫力方面,具有其他食物或保健品不具备的优势。

避免盲目用药

当宝宝出现频繁发烧时,不要误认为就是免疫力低造成的,也避免盲目的用一些抗生素或者是抗病毒药物来及时的治疗,这样尤其在宝宝的免疫系统不成熟的情况下会造成影响,所以当宝宝出现疾病时,要及时的诊断病因,然后对症治疗,避免盲目用药。

5H跟帖

`

猜你喜欢

二维码

网站简介| 网络营销| 法律声明| 友情链接| 联系我们| 意见反馈 Copyright © 2019 -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唯品女人网版权所有闽ICP备19016792号
提示:本站信息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;请谨慎参阅,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。
本网站敬告网民:身体若有不适,请及时到医院就诊。